大家都知道,技術要靠時間累積,一件一件的練習,反覆且耐心的實作,那"思考的能力"呢?要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想法且會表達的人?
這就不得不提到,其實備審資料我們認為一直都不應該是等學測完才開始準備的,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積累才會能夠真正內化。
這裡提供幾個方向給同學們參考
- 跟前輩請益、跟同儕切磋:身邊需要有個碰撞出火花的良師益友,他可能會提供新資訊,或是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見,或是在交談中能夠激發你新的想法,有時候也需要跳出同溫層。
- 閱讀書籍、查找資料、看展覽、實地走訪:了解時事跟你感興趣的領域從以前到現在發生了什麼事,這裡包含發展歷史,以及當代的演進。
- 多嘗試多體驗,先不要侷限自我,在過程中一定會有新想法出現。
- 找到屬於自己創作的方式,在不斷的實驗中找到方向。有些人是先作功課再去行動,也有人是先做了再說,邊做邊摸索碰撞,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。
- 養成紀錄的習慣,可能是拍照、繪圖日記或是,有時候是手稿、攝影、塗鴉,有時候是甚至是突如其來的想法,一段文字等等。
拍攝逐格動畫中
腦力激盪作品集課程
休息很重要,但要懂得分配時間。
創作的方式,以學生而言,兼顧學業的同時也要規劃固定的時間創作,講白了就是需要按表操課,許多藝術家、設計人也是在生活中安排固定時間創作,在規律的模式中其實反而能夠激發潛能,抑制自己的怠惰,到了擠不出東西的時候,就讓自己休息一下再繼續前進。
真的沒有時間??就算是通勤、上下學的途中,也能創作!日常中最快速的創作模式之一就是攝影及速寫/書寫,感受生活,將看到的事物記錄下來,累積並養成發表的習慣,練習檢視,除了看構圖、色調、比例之外,也可以審視自己對於作品的感受。
那有的同學說自己看了一堆,還是看不出作品好壞;除了可以給信任或是專業的人幫忙鑑賞之外,培養自己鑑賞的能力也至關重要,老師建議同學們先培養自己"看"的能力,才懂得評斷優劣之分。
那"看"的能力如何培養?建議可以從藝術鑑賞的四個步驟練習,對外及對內皆可以套用~
- 描述:將眼睛看到的畫面內容描述出來,給人的感受是什麼。
- 分析:作品使用了那些媒材與形式特點。
- 詮釋:詮釋作品要表達的內容
- 判斷:應用前三點為總和,針對作品的歷史價值或個人審美上作判斷。
最後是設定目標與計畫,有了目標後就是要知道自己"需要"什麼,以及如何進行?
在藝心,老師會擬定周詳的計畫表,帶著同學們按部就班前行,除了術科升學班的進度之外,也會擬定個人規劃,其中免不了督促及鼓勵,希望除了讓同學精進技術之外,也獲得更多審美、創作的新思維。
歡迎加入藝心:02-2957-3588,來電諮詢及預約免費試上課程